在智能出入管理系统领域,一场围绕核心专利的商业战争正愈演愈烈。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公告显示,道闸市场龙头企业深圳捷顺科技已对红门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简称 “红门”)的 “可三维转动的电动栅栏门” 专利(ZL200810142110.6)发起无效挑战,该案口审将于 2025 年 10 月 17 日举行。这一纠纷的焦点专利,正是红门此前起诉海康威视并索赔超千万元的 “杀手级武器”,揭示了行业头部企业间知识产权竞争的白热化态势。
核心专利引发连环纠纷
这场专利风波的核心 ——ZL200810142110.6 专利,堪称红门的 “护身铠甲”。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,该专利自授权以来已遭遇 8 次无效挑战,其中 3 次作出无效决定均维持专利有效,凸显其法律稳定性。广东安快智能科技等企业曾试图挑战该专利有效性未果,间接印证了红门在该技术领域的先发优势。
时间回溯至 2025 年 1 月 7 日,红门以该专利被侵犯为由,向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杭州海康威视及武汉鑫萤石科技,索赔经济损失 1000 万元及维权合理开支 31 万余元,合计 1031 万余元。案件随后陷入管辖权之争,海康威视主张将案件移送至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,但这一诉求在 2025 年 6 月 5 日被最高人民法院驳回。最高法在(2025)最高法知民辖终 76 号裁定中明确指出,被告武汉鑫萤石科技是否仅销售一台被诉侵权产品,不足以影响本案管辖的确定,为案件在武汉的继续审理铺平了道路。
目前尚无明确信息显示红门已就专利纠纷对捷顺科技提起诉讼,但结合红门过往的维权风格,这场口审结果极可能影响后续司法行动。资料显示,红门自 1993 年成立以来,已发展成为集智能出入管理系统及各类门控产品研发、生产、销售于一体的国家专精特新 “小巨人” 企业,注册资本达 6680 万元,在全国拥有多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。这样的企业规模为其持续的知识产权维权提供了坚实基础。
作为非专业人士怎么感觉我们使用的广告道闸不都是这个结构的嘛。道闸制造商们还能睡着觉不?
以下为专利部分截图
![图片[1]-道闸制造商们还能睡着觉不?与海康威视的千万专利索赔案还未完结,红门又与捷顺干起来了。-停车技术员](https://blog.sdlinka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5/09/image-45-740x1024.webp)
![图片[2]-道闸制造商们还能睡着觉不?与海康威视的千万专利索赔案还未完结,红门又与捷顺干起来了。-停车技术员](https://blog.sdlinka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5/09/image-47-1024x669.webp)
![图片[3]-道闸制造商们还能睡着觉不?与海康威视的千万专利索赔案还未完结,红门又与捷顺干起来了。-停车技术员](https://blog.sdlinka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5/09/image-46-877x1024.webp)
行业启示与未来趋势:给中小道闸制造商的紧急风险警告!
1. 中小制造商正面临 “生存级” 侵权风险(核心警告)
结合当前市场现状(多数中小厂商产品采用与涉案专利高度重合的三维转动结构)及红门的维权轨迹,所有使用类似技术的中小道闸制造商必须立即警惕以下风险:
“精准打击” 而非 “只打龙头”:红门过往维权中,既起诉过海康威视这样的头部企业,也针对过西安红杰门业、河源某经营部等中小型主体,且胜诉后均获得赔偿(如 2019 年判赔 10 万元、2022 年要求停止侵权)。当前千万级索赔案若胜诉,将进一步激励其扩大维权范围,中小厂商极可能成为下一批目标。
赔偿金额远超 “承受能力”:对中小企业而言,即便未被索赔千万元,仅单次诉讼的律师费、公证费、技术鉴定费(通常数万元至数十万元),或法院判决的数十万元赔偿,都可能直接导致资金链断裂;若被判令停止生产,库存积压、客户流失等连锁反应将加速企业退出市场。
“被动侵权” 仍需担责:部分中小厂商可能存在 “未主动研发、跟风模仿” 的情况,但根据《专利法》,“不知侵权而销售” 仍需承担停止侵权责任,若无法证明产品合法来源,还需承担赔偿责任 —— 切勿以 “不懂专利”“只是模仿” 为由逃避风险。
2. 中小制造商必须立即采取的 3 项应对措施
第一步:完成专利侵权自查
立即检索专利号 ZL200810142110.6 的权利要求书(可通过 “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系统” 免费查询),对比自身产品的核心结构(如传动方式、转动维度、栅栏单元设计等),判断是否落入保护范围;
若无法自行判断,务必在 1 周内委托专业专利代理机构或律师进行 “侵权风险评估”,出具书面分析报告(避免因 “误判风险” 错失应对时机);
梳理近 3 年的产品销售记录、客户名单,排查是否有产品流入武汉等红门已选择的诉讼管辖区域,提前预判可能的诉讼地点。
第二步:制定 “规避或授权” 方案
若自查发现侵权风险:立即启动 “技术改造”,通过调整传动结构(如改用齿轮齿条传动而非圆锥齿轮)、简化转动维度(如取消栅栏单元自转)等方式,规避专利保护范围(改造后需重新做侵权评估,确保无新风险);
若技术改造难度大、成本高:主动联系红门智能的知识产权部门,咨询专利授权合作(参考红门 2024 年授权驰安科技的案例,授权可能是成本更低的选择),切勿抱有 “侥幸躲责” 心理;
停止生产 / 销售侵权产品:若暂未完成改造或获得授权,应立即暂停相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,避免侵权行为持续扩大(持续侵权可能导致法院加重赔偿)。
第三步:建立长期风险防御机制
设立 “专利合规岗”(可外包给专业机构),定期(每季度)检索行业核心专利,排查新产品的侵权风险,避免 “研发即侵权”;
加入行业协会或专利联盟:通过集体谈判获取专利授权(降低单个企业授权成本),或联合其他中小厂商应对潜在的专利诉讼(如共同发起专利无效挑战,分摊费用);
购买 “知识产权侵权责任险”:若未来不幸卷入诉讼,可通过保险覆盖部分律师费、赔偿费,降低财务冲击(当前市场已有针对中小企业的低成本险种)。
3. 切勿踩坑的 3 个 “致命误区”
误区 1:“等红门告了再应对”—— 专利诉讼从立案到判决通常需 6-12 个月,若等到被起诉再停产、改造,期间的生产销售已构成持续侵权,赔偿金额将按侵权时间、销量计算,风险只会更大。
误区 2:“找关系、托人就能摆平”—— 当前知识产权审判愈发严格,武汉中院等专业法院均以技术事实和法律规定为依据,“人情关系” 无法替代专利有效性和侵权判定,反而可能因拖延应对错过最佳时机。
误区 3:“大家都在用,法不责众”—— 专利侵权不适用 “法不责众” 原则,红门可选择 “分批起诉”,先针对部分厂商形成威慑,剩余厂商最终仍需面对风险,切勿抱有 “随大流” 的侥幸心理。
未决悬念与风险提示
1. 关键时间节点(中小厂商需重点关注)
2025 年 10 月 17 日:捷顺科技无效挑战口审结果揭晓 —— 若专利被宣告无效,中小厂商风险暂解;若维持有效,红门极可能在 2026 年启动对中小厂商的批量维权。
2025 年底前:海康威视案一审判决 —— 若红门胜诉,将明确 “三维转动结构构成侵权” 的司法认定标准,后续针对中小厂商的诉讼将更具 “裁判依据”。
2. 潜在风险因素
专利无效的不确定性:若捷顺提交新的现有技术证据(如 2008 年前公开的类似道闸产品),可能导致专利无效,中小厂商风险降低;反之,专利稳定性进一步强化,风险升级。
行业价格战与合规成本的叠加压力:中小厂商若因技术改造、专利授权增加成本,而头部企业通过规模优势维持低价,将进一步挤压生存空间。
结语
红门智能的专利维权战已从 “头部博弈” 延伸至 “全行业合规考验”,对中小道闸制造商而言,当前绝非 “瑟瑟发抖” 的观望时刻,而是 “立即行动” 的生死关头。专利保护不是 “行业龙头的游戏”,而是所有市场主体必须遵守的规则 —— 唯有主动自查风险、及时调整策略、建立长期合规意识,才能在这场行业格局重塑中保住生存机会,避免成为专利维权浪潮中的 “牺牲品”。
下方为红门智能的ZL200810142110.6 专利文件下载。
本站收集的资源仅供内部学习研究软件设计思想和原理使用,学习研究后请自觉删除,请勿传播,因未及时删除所造成的任何后果责任自负。
如果用于其他用途,请购买正版支持作者,谢谢!若您认为「BLOG.SDLINKA.COM」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站长进行删除处理。
本站资源大多存储在云盘,如发现链接失效,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第一时间更新。
暂无评论内容